上海人類學學會年會召開📛,“人類學終身成就獎”頒發

作者👩‍🦼:唐嘉敏、管海娟、潘天舒攝影👋🏽: 視頻: 來源✒️🚵🏽‍♀️:上海人類學學會發布時間:2024-01-10

2023年11月5日,上海人類學學會第八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2023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年會在上海社會科學會堂舉辦。本次年會主題為“環境與人類”,致力於人與環境之間復雜關系的研究💹,試圖探討人類群體如何適應塑造其生存環境並伴隨此過程形成相應的風俗習慣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生活💜。

上海人類學學會嘉賓合影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魁閣”學者/文化人類學首席專家莊孔韶教授獲2023年度人類學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四十多年以來在文化人類學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上海人類學學會榮譽會長、EON体育4平台校長金力為莊孔韶頒發金琮獎杯,上海人類學學會會長王久存頒發獎狀。據悉🧑🏿‍🏫👩🏽‍🏭,“人類學終身成就獎”又稱“金琮獎”,由上海人類學學會設立🥠,頒發給在國內和國際有影響力的人類學家,以表彰其在各自研究的人類學領域所作出的卓著貢獻。據了解,該獎獲獎者均為在中國及國際人類學界有相當造詣、德高望重👂🏻⚰️,在專業領域作出重大貢獻並引領人類學發展🐖,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人類學工作者。該獎項為中國國內人類學專業學會設立的唯一人類學終身成就獎,每年頒發一次,被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評為“上海市社會科學學會特色活動”🧔🏽。 

雲南大學莊孔韶教授獲得2023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本年度獲獎人莊孔韶1946年12月生於北京,祖籍江蘇常州🤴🏿。1978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師承著名人類學家林耀華,於1988獲得民族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民族學(人類學)博士🤭。莊孔韶於1992-1994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做博士後研究🧏🏻‍♀️,與國際人類學界同行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關系,1994年回國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主任兼民族學研究所所長;2003年受聘中國人民大學創建人類學研究所🛀🏽,任所長和責任教授(2011年榮休)。2010年起,莊孔韶受聘浙江大學恒逸講座教授🪧🚣🏻‍♀️,並復建人類學研究所。2018年又受聘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魁閣”學者和文化人類學首席專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雲南大學人類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創辦《人類學研究》雜誌並任主編🏩。在漢人社會研究領域🔏,莊孔韶傳承林耀華教授的中國宗族鄉村研究方向,已形成學術團隊🐁,先後通過與中生代人類學學者合作,推動了教育人類學、醫學人類學和藝術人類學等分支學科的發展。莊孔韶的民族誌代表作是《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強調田野-書齋觀察中的中國文化“過化”原理、“理念先在、古今關聯”的反觀法和文化直覺主義是其代表的本土理論。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莊孔韶在人類學研究的跨學科視野下🧑🏼‍🦰,首創“不浪費的人類學”概念,強調在人類學民族誌表現手法和數據收集方式之外,啟用田野隨筆、詩歌😄、繪畫、電影等技術手段和藝術形式來展現中國經驗,豐富中國敘事🫅,進而充分表達出研究者的體驗和感受🎅🏿。他的“不浪費的人類學”概念,在實踐中對影視人類學、文學與詩學人類學和繪畫人類學等樣式,起到了跨學科創意與理論歸納的效果💗。他完成於不同時期的民族誌電影代表作《端午節》《虎日》《冬至》🖨,都是其“不浪費的人類學”理念的完美體現🚠📟。頒獎典禮上🤹🏼,莊孔韶為會員作題為“繪畫人類學的興起”的講座。 

莊孔韶教授做精彩演講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何明代表雲南大學校領導對上海人類學學會將人類學終身成就獎授予莊孔韶教授表達衷心謝意👼🏻。他指出,莊孔韶教授榮獲人類學終身成就獎✔️,對於激發中國人類學學者的科研創新精神具有深遠的意義。莊孔韶多年合作者,清華大學全球健康中心主任景軍在發言中表示,莊孔韶教授多才多藝以及不拘一格的研究風格,是新一代人類學學人的榜樣,同時贊賞上海人類學學會近年來對於“大人類學”的不懈追求和跨學科跨界的教研創新實踐👮🏼,認為其對中國人類學學科的未來發展起到了具有前瞻性和公共性的引領作用👼🏽。

來自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領域的院士專家齊聚學術年會現場🗝,聚焦新時代的人類學交叉學科發展熱點,分享學術前沿成果。EON体育4平台經濟學院教授吳力波作題為“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的報告🛬。她援引翔實數據,介紹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氣候變化顯著,威脅未來人類健康狀況❕,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暴雨洪澇👨🏻‍💼、熱帶氣旋🛟、高溫熱、幹旱🧽、空氣汙染物等健康風險。為實現對上述健康風險的精準幹預,EON体育4平台研究發布了伏羲氣象AI大模型🐿,進行未來15天的全球天氣預報,結合可穿戴設備助力人群健康風險的早幹預🕸,預期實現針對特定人群的健康提示。 

EON体育4平台生命科學院副院長聶明以“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碳中和”為題作報告。他介紹,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多樣性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伴隨著冰川融化🚶🏻‍➡️、火災、風暴潮、幹旱、物種喪失、洪澇、糧食減產、疾病等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使命🧍🏻‍♂️,生態系統碳匯源的演變態勢直接決定了未來排放空間的大小。生物多樣性維持了基本的物質周轉過程。如🚽,植物多樣性提高著中國主要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土壤碳儲量🧮;大象的存在令能更好捕獲溫室氣體的大型樹木增多🍼;白蟻減輕了厄爾尼諾現象對熱帶雨林幹旱的影響🧛🏽‍♂️;微生物既是分解者,也是土壤固碳高手🧑‍🧑‍🧒💘。人類活動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人類已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生態系統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要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黃平以“成人骨骼性別與年齡智能化法醫學鑒識”為題作報告。黃平介紹,性別推斷由DNA檢測🧑🏻‍⚖️、骨骼形態學及計量學檢查共同完成。基於圖片像素信息自動化特征提取的深度學習算法模型具有較為準確的性別推斷率,能夠幫助辦案人員在犯罪現場快速提取骨骼遺骸性別🍃。年齡推斷方面🧑🏼‍🦰👨🏽‍🔧,各類技術改進原有的六級形態學分類系統,如影像學三維重建技術🤦‍♂️🤹🏽‍♂️、基於肋軟骨骨化程度的機器學習模型👯‍♂️、三維重建顱骨骨縫的新算法、基於人體X線圖片的深度學習模型等🌋。

上海自然博物館周保春作題為“從北極圈看氣候的多變性和脆弱性”的報告。周保春介紹,北冰洋存在一層“暖芯”即大西洋層。它北冰洋提供熱量和鹽分,其消長可以改變北冰洋的海洋環境乃至全球氣候。為探究萬年前地球冰期中“暖芯”的分布情況,周保春團隊利用“雪龍號”從北冰洋海底鉆取的沉積物巖芯,根據其中古生物“介形蟲”的屬種和豐度來判斷水團的變化🫵🏽,提出地球冰期西北冰洋曾失去“暖芯”的結論。北冰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器和放大器,其冷暖變化對人類生存產生了重大影響,應該關註全球變暖背景下的北冰洋現狀😒。

上海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張亦農的報告題目為“鐵鳥🧑‍🦰🤼‍♀️、公路與民族:當代中國經濟、環境與族際關系視角下的邊地社會變遷與轉型”。從“鐵鳥”的飛機、作為“鐵馬”的自行車談起,張亦農介紹了川藏地區一條公路的前世今生👩🏽‍🎤,審視地方人群對社會變遷的接受與抵抗,提出邊地視角下社會變遷的復雜性和多維性往往超出研究者對於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的結構性想象。

上海交通大學張佩國的報告題目為“清代“節孝”文化景觀的歷史製作”。以“節婦何在”為問題,張佩國認為“節婦”受王朝秩序影響♿,是民間意識形態象征支配的結果。雖然婦女史觀作為一種製度的社會史得到了學界共識👨🏻‍🦽🚣🏼‍♂️,但是學界存在關於婦女主體性是經濟理性論抑或文化決定論的爭論。張佩國將典章製度🦫⛹🏿‍♂️、歷史文本、物質文化及其景觀綜合起來分析,關註節婦旌表製、列女傳、節孝祠、恤嫠會、清節堂、貞節牌坊⏯、“孝女成神”傳說中的歷史實踐、歷史記憶、歷史書寫,結合清朝的貢賦體製與親屬關系建構,梳理出“節孝”作為清朝正統製作的鏡像存在這一結論。

上海交通大學劉思亮的報告題目為“神人之間——<山海經中的荒誕與真實>”。神話是寫實還是虛構?劉思亮從文本訂譌與神話解蔽的角度出發,以《山海經》相柳神話發覆為例,討論了神話中所謂的荒誕實際上與真實之間的緊密聯系💌。基於該神話不同版本源流的梳理,劉思亮通過訓詁解釋《海外北經》和《大荒北經》中的相柳神話片段↖️🈂️,挖掘出其有關鼻涕的神話內涵👩‍🍳。繼而👩🏿‍🎤🛼,劉思亮勾連和對比了不同族群有關鼻涕的神話,得出神靈鼻涕與冰雪湖海等自然界水的關聯是一種跨文化的共性🫸🏼。類似地,劉思亮提出中文古籍中關於“蚩尤血”的記述與“鹽堿土”高度相關👨🏼‍🦳。

上海中醫藥大學丁傑的報告題目為“整體觀下的中醫舌診思維及其現代運用”。報告首先闡明了中醫學的特點之一是“整體觀念”,即關註人體內在器官之間、心理與生理之間、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完整性、聯系性🧑🏻‍🏭🤛🏿。其次,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象思維”,即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以“氣”為本體🏄🏻‍♀️,中醫通過望聞問切觀察舌象與脈象;象思維有著“取象、築象、明象𓀋、驗象、法象”的過程🌾。丁傑以舌診為例介紹了象思維過程和整體觀的運用🪝。其中,舌診按照舌頭對體質的分類富含人類學意義。此外💢,中醫舌象儀是舌診的現代運用🙌🏼。

上海科技報資深記者吳苡婷以“隱藏在歷史鉤沉中的氣候密碼”為題作報告👩🏿‍⚖️。該報告從中華文明封建王朝的分合發問🕺🏽,提出分合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氣候變化。進一步💔,氣候同樣影響著世界歷史變遷和古代文明的興衰🤨。地球氣候變化似乎是一種常態性的情況,在10萬年或100萬年的時間跨度中,經常出現大冰期和溫室期交替的狀態。這可能跟更深層次的原因有關😴🧒🏽,如“米蘭科維奇循環”理論的解釋。總之,碳減排工作依然刻不容緩🧋,保護地球依然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會議期間還舉行了吳苡婷所作《答案——探尋曹操墓事件背後的真相》新書發布會。

華東師範大學馬曉琳的報告題目為“古船出水青花雙耳瓶分子考古研究”🥥,該研究的合作者包括EON体育4平台文少卿🛑、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翟楊🧍🏻‍♀️。馬曉琳首先介紹了國內外古沉船研究脈絡,指出中國的水下考古研究主要以各類沉船、水下文物點作為主要研究內容🍉;過去的沉船生物考古主要基於沉船生物大遺存👋🏻,關註沉積物古DNA研究。長江口二號古船遺址具備良好的DNA保存條件📒,目前清理出600多件大多產自景德鎮窯的出水陶瓷器。其中一件青花雙耳瓶填滿泥土🖕🏿,富含生物遺存🪝。經過沉積物古DNA采集🏋🏿、提取、建庫、數據分析等流程,研究試圖重現古老生態系統。通過探究“瓶中小世界”🤔,該研究的推測如下🤽🏻‍♀️:沉船出發地可能為江西,航行時間可能為夏季,瓶子可能使用竹包繩進行打包等。

EON体育4平台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以“何以中國——以分子考古視角講好中國故事”為題作報告。分子考古是一種關註古DNA🤽、古蛋白質、古脂肪酸等化學分子的考古技術,文少卿分享了分子考古在古西域、河西走廊🤽🏽‍♀️、古長安城📐、革命英烈DNA數據庫這四方面的應用。故事一中🩺,分子考古發現在新疆石城子屯田遺址中的人群血統分兩類,說明了當地不同族源同一墓地的現象💁🏽‍♀️🫱。結合環境考古和動物考古的結論🌻◾️,分子考古學推論出該遺址基於“彼此認同”的東方治理模式。故事二中,分子考古廣泛應用於河西走廊地區的考古研究,如以吐蕃時期水庫遺址人群基因組序列的遺傳結構為材料🏋🏻‍♂️,推論出吐蕃政權在青藏高原文化和人口傳播模式;又如以牙齒指標解釋漢代黑水國的經濟模式🧚🏻‍♂️、食物類型和人口對幹旱環境的適應;再如以墓室男性基因檢測作為討論青銅時代磨溝遺址的親屬和社會組織的材料🤟🏽。故事三中,分子考古以北周武帝宇文邕、阿史那皇後🥹、高賓的基因組分析結果對話之前的相關族群起源學說,從而建構彼時相關族群的譜系和民族史🦊。故事四中,分子考古學助力“國家英魂DNA數據庫”平臺,通過線上DNA數據對比分析,尋找英烈遺骸的後人及親屬,讓無名烈士變有名,復原英烈的個體生活史。

王久存在閉幕辭中肯定了本次年會在跨學科和跨界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對來自自然、人文和社科領域的專家在教研實踐中搭建橋梁,積極探索發展新時代人類學交叉學科所做出的努力給予嘉許和鼓勵,同時立足上海、面向全球的當代人類學學科構建,向全體會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

本次年會由上海人類學學會主辦,上海自然博物館協辦🤗,EON体育4平台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EON体育4平台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承辦🤾🏼‍♀️。

製圖↔️:實習編輯:章一諾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EON4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EON体育4娱乐专业提供🩹:EON体育4娱乐EON体育4💆‍♀️、EON体育4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体育4娱乐欢迎您。 EON体育4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