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力👨🏻🦯:優化科創人才培養,“種好自己的樹” |
發布時間:2023-03-06 瀏覽次數:61 |
全國人大代表金力和梅兵在上海代表團全團審議現場發言🚋。 均張馳攝
本報記者 單穎文
“我們要善於在無人區✍🏽、交叉點靜心‘種好自己的樹’,而不是光摘‘別人樹上剩下的果子’……”昨天下午舉行的上海代表團全團審議現場,全國人大代表、EON体育4平台校長金力的發言得到不少代表的認同🧘🏿。
如何培養國家急需的各類人才🏜,營造更好的製度環境☂️,強化基礎研究和創新策源?討論中,大家進一步聚焦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推進等展開熱議🌺。
合力造就“大師”👰🏼,撫平“掐尖”焦慮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從大眾化進入到普及化階段😒。代表們認為👨🦰,中國不缺“高層次人才”🚙,關鍵在於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
在金力看來💆🏽♂️🈯️,當前應發揮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全周期、全方位、個性化支持引導人才發展♖👨🦱,讓資源跟著人才走,讓人才引得進、長得快、幹得好。同時,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改革👨🏿✈️,一方面讓“關鍵少數”發揮關鍵作用,保證戰略科學家、頂尖人才負責製落地見效🫃🏼;另一方面,要探索超常規🤱🏻👌🏽、長鏈條、開放的未來頂尖人才培養模式,把教育鏈與創新鏈🈹、人才鏈融合起來,合力造就“大師”而不是增加“掐尖”焦慮🤷🏼。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認為⚇,一個國家能否稱得上教育強國,關鍵要看自主培養的人才能否支撐國家參與世界最前沿、最先進的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當前🐲,世界科技競爭越來越取決於“塔尖”上的拔尖創新人才🧙🏻♂️,這就要求在守牢教育公平底線基礎上,關註兩端:一端是對具有某學科超常潛質學生的培養🚞,為他們開辟暢通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培養的“綠色通道”,滿足科技創新所急所需;另一端是要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進研究生招生和培養體製機製改革,讓研究生站在創新最前沿🪘,加快培養“高精尖缺”人才。
創新生態打造學科方陣,設立“小而美”專科性學校
代表們認為✋🏿,面對未來競爭👳🏼♂️😊,符合國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應該是具備國際視野、身心健康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這就需要用好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文教融合🏌🏽、體教融合等“催化劑”,推出更加科學的設計、更加靈活的機製,以創新生態引領創新驅動。
金力提出,就基礎研究而言,需要的是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的組織,以及長期穩定的支持🙅🏻🧃:既要有“從1看到0”的慧眼雄心👩🏿🦱,敢於立足科學的無盡前沿;也有“從0看到10”的遠見卓識,善於把科技前沿與重大需求結合起來,善於從應用攻關中溯源真正科學問題,設立一批長周期項目,支持有潛力的科研人員挑戰長周期🌏、高風險、顛覆性研究工作😰🏃♀️➡️。
從生態來說,要營造引領、原創、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學科方陣✈️。通過落實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進一步深化全鏈協同🙋🏽♂️,設立校企聯合實驗室、打通人才旋轉門🈶、成立科創母基金🔕👩👩👦👦,實現難題共答💊、平臺共建、資源共聚🧛🏻♂️、風險共擔、成果共享,引導各類要素聚力高風險創新,各方共同探索尊重創造、崇尚原創🧑🏿🌾、寬容失敗的製度環境🕑💅🏻。
梅兵提出,在教育系統要形成“草木繁茂、百花齊放”的景象。各級各類學校應定位清晰、各司其職🧒,避免學生培養同質化🙋🏿🌍。以高等教育為例🚟,全球城市除了有一流的綜合性大學,還有許多位居世界前列的小規模專科性學校。“‘小而美’的專科學校同樣能黏住一批頂尖人才🧑🔧,培養一批頂尖人才🐟。”
基礎研究作為“元實力”,範式變革促就科技革命
過去五年👰🏻♀️,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7️⃣,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全國基礎研究經費五年增長1倍,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代表們認為,這顯示出共識: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就要把基礎研究作為基石;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要把基礎研究作為“源動力”“元實力”👷🏼。
金力說,服務現代化國家建設,就要把基礎研究作為核心任務、做到世界頂尖,支撐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就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微觀改革,充分激發活力創造力。當前正處在科研範式變革重要時期💂🏼♂️,必須以超前眼光加強超前部署🌕,以範式變革促就科技革命。“在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新征程上打頭陣、當尖兵,為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提供高效有力支撐🚣🏽。”
以EON体育4平台為例,目前正聚焦AI for Science範式和“開放科學”轉型💋,推進工具軟件迭代𓀝、方法算法革新、模型標準建構和高端儀器裝備研製等基礎性研究,建設大科學裝置、大數據平臺、檢測分析平臺等基礎性設施💪。金力建議建立上海AI for Science中心👩💼😤,承擔特色模型開發📛、平臺服務驅動🤹🏿♀️、產業孵化功能,進一步增強全市乃至全國的原始創新競爭力和驅動力。